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是日常病理诊断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包括宫颈疾病、子宫内膜疾病、子宫体疾病及卵巢、输卵管、外阴等部位;特别是宫颈及子宫内膜的疾病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前列。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妇科病理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从镜下诊断规范化到临床治疗精细化,这对病理医生提中了更高要求,督促我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特别是对于我省西部地理位置,面临病理医师缺乏,诊断医师少,缺少规范化培训的特点,为促进省内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学诊断规范及前沿知识,我科积极准备,举办CME项目《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学诊断新进展》学习班,在科室人员的努力和科教科的大力支持下,于2022年8月17日如期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逯金海主任医师:病理科主任,系统的给大家讲解了宫颈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包括鳞状细胞癌各亚型的组织学及分子特点,宫颈HPV相关性腺癌silva pattern浸润方式、预后差的HPV非相关性宫颈腺癌——胃型腺癌特点及少见的宫颈神经内分泌肿瘤特点,随着分子病理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宫颈癌分子预后标记物包括了KRAS、HER2及PD-L1的特点:最后还介绍了少见的NTRK基因重排的子宫颈肉瘤的组织学、分子特征及治疗,让大家对特殊病理有了新的认识。
朱姣主治医师:通过大量图片及文字给大家讲解了子宫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要点及最新进展,包括子宫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及少见类型的子宫间叶肿瘤的诊断,从良性到交界性到恶性,从大体形态、组织学形态到免疫及分子特征,并对少见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特别是针对叶状绒毛状分割性平滑肌瘤、FH缺陷型平滑肌瘤、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最新诊治进展。
赵玉慧主治医师:宫颈癌是目前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常规诊断有很多种,常见是液基细胞学及HPV检测;随着病理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细胞病理诊断学时,也运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的方法协助诊断,特别是对非典型细胞引用P16/Ki67双染的方法大大提高了HSIL的诊断的准确性。通过p16/ki67染色方法、表达模式,双染的流程等方面讲述她的经验及见解,让我们能更早的的检测出高级别病变人群,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蔡小艳主治医师:通过大量的图片讲解卵巢粘液性肿瘤的特点,包括卵巢粘液性肿瘤、浆-粘液性肿瘤及卵巢转移性粘液性肿瘤的特点,内容涵盖了卵巢良性、交界性、恶性粘液性肿瘤的大体特点、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点,特别是卵巢交界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卵巢粘液性肿瘤的诊断思路做了进一步总结。
马登云副主任医师:题目是宫颈非HPV相关性腺癌。非HPV相关性腺癌约占宫颈癌的15%,它们具有独特的分子学改变,主要包括宫颈胃型腺癌、中肾腺癌、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和腺癌(NOS)。宫颈胃型腺癌是非HPV相关性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前驱病变是不典型小叶型宫颈腺体增生和胃型原位腺癌。从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浸润特征详细讲解其特征,蛋白表达水平HIK1083、MUC6、HNF1β和TFF2,最新研究显示TP53、STK11、CDKN2A等基因突变及甲基化改变。特别强调Peutz-Jeghers综合征与宫颈胃型腺癌的相关性。对于宫颈透明细胞癌查阅最新文献报道,前驱病变可能是输卵管-子宫内膜化生。最后对非HPV相关性宫颈腺癌各类型之间的鉴别做出总结。
李永川主任医师:详细讲解子宫内膜癌发病及其高危因素,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特别是绝经后出现出血症状,一定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诊。强调临床、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及病理诊断多学科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重要性。手术、放化疗治疗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应用。通过自己丰富的手术经验、国际最新进展详细讲解手术技巧、并发症预防,出现并发症时处理原则及相关经验进行总结。
本次会议在线人数将近600人,听课人员包括省、县级医院及基层医院的各医疗机构。让所有医务工作者学习宫颈癌、卵巢粘液性肿瘤、子宫体间性不同的组织学特点临床特点及预后的不同,以及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更好的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
文/图:病理科 逯金海
审核:李南飞 阿尖措 李翔